刘涛头戴“三条簪”头饰被夸爆传统文化与现代
发布时间:2025-08-10 06:12
近日,刘涛因在福州三坊七巷录制央视节目《城市风华录》时佩戴福州传统头饰“三条簪”,以古典造型惊艳全网。她身着素雅服饰,头戴由三根银簪组成的“三条簪”,漫步于古巷之中,宛如穿越时空的闽都女子,被网友盛赞为“行走的非遗美学”。这一造型不仅展现了福州传统妆束技艺的魅力,更因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发热议。
“三条簪”起源于福州古代,其形制可追溯至晋代,曾被考证为晋人旧俗的延续,后演变为福州独有的发饰。传说中,它曾是妇女抵御倭寇的防身武器,亦承载着畲族文化元素。2024年,“福州传统妆束技艺”被列入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因刘涛的演绎重新进入大众视野。然而,争议随之而来。部分民俗专家批评其“混淆婚俗与日常装扮”,认为三条簪在特定仪式中才有象征意义,不应随意作为戏服使用。对此,福州本地网友力挺刘涛,认为她的推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,“专家不如本地人懂文化”。
刘涛与福建文化的深度绑定,始于2012年电视剧《妈祖》的拍摄。剧中她饰演的妈祖形象深入人心,甚至被福建民众视为“人间妈祖”,家中悬挂的画像亦以她为原型。2025年妈祖诞辰1065周年之际,刘涛以“妈祖文化全球推广大使”身份出席春祭大典,身着复刻清代朝服的金凤刺绣旗袍,头戴非遗手工打造的“妈祖花冠”,在AR技术呈现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地景中完成祭祀仪式。她的仪态与宋代礼器“青铜爵”的执杯动作高度契合,被赞“人神合一”。
刘涛的“三条簪”与妈祖造型引发的讨论,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播中的核心矛盾:尊重原真性与创新表达的平衡。反对者认为,明星若缺乏对民俗细节的考据,易造成文化误读;支持者则强调,她的影响力让小众非遗“破圈”,吸引年轻群体关注。对此,刘涛回应称:“信妈祖不是迷信,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”这种将信仰转化为文化共情的表述,恰是她成功的关键——通过个人IP的“符号重构”,赋予古老传统以当代叙事。
近年,刘涛频繁跨界,从影视剧、综艺到直播带货,始终处于舆论风口。尽管演技争议不断,但其在文化领域的深耕却收获广泛认可。她以“妈祖代言人”身份推动福建文旅,以省人大代表角色关注民生议题,展现出公众人物社会责任感的另一面。如今,46岁的她凭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参与,成功转型为“文化信使”,其经历印证了明星与地域文化双向赋能的可能。
刘涛的“三条簪”风波与妈祖推广大使身份,不仅是个人形象的升华,更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缩影。在争议中前行,在包容中创新,她的故事提示我们:传统文化的生命力,既需要严谨的学术守护,也离不开大众传播的破壁之力。刘涛的探索,或许正为“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”提供了一种新范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